南宫国际













加强统筹协调 推进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热议长江大保护

2019-05-27 09:39:26 58

加强统筹协调 推进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热议长江大保护

  5 月24 日-25 日,由中国环境报社、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举办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及沿江省市厅长市长局长圆桌会议在武汉召开。沿江11 个省市生态环境部门、28 个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 ,以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 ,聚焦协同推进长江大保护这一主题 ,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

  论坛上 ,多位专家就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主题作主旨报告,来自沿江各地的参会代表畅谈经验做法,共同为长江大保护建言献策。

各地积极行动,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

  近年来 ,各地高度重视长江大保护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明确目标任务,采取一系列举措 ,推动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

  湖北省发布了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工作方案,为破解“化工围江”困局制定了时间表,要求2020 年底前完成长江沿江1 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关闭、改造、搬迁或转产),2025年12 月31 日前,完成沿江1至15 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重庆市大力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并与湖南签订了酉水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江苏省开展“263 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推动沿江突出环境问题解决。率先实施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制度 ,促进了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为打造百里长江“ 最美岸线”,江西省沿江 、沿岸重化工企业排查整治行动有序推进。为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江西省率先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为“ 双主任”、多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长为副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重大问题由书记、省长直接牵头,有效压实了生态环境责任。

  安徽省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着力构筑1 公里 、5公里 、15 公里“ 三道防线”,对沿江化工企业严格管控。

  浙江省高水平推进“ 五水共治”,将治水作为推动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走出了水环境治理的浙江道路 。                                    

存在共性问题 ,需统筹规划加强合作

  目前 ,长江大保护还面临整体性保护不足、系统性生态修复保护难等问题。针对共性问题,沿江省市与会代表分享了做法 ,探讨了对策建议。

  总磷污染已成为长江流域的首要污染物。会上 ,与会代表分享了防治总磷污染的经验做法。

  云南省昆明市是国家重要的磷矿开采区,总磷污染是当地主要水污染问题之一。自2017 年起,昆明连续关停非法磷矿开采点、调整磷矿开采方式,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 度 。经过整治,3 个断面水质都达到了考核要求。

  同样作为磷产大户的湖北省宜昌市,专门印发磷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化工园区分为优化提升区、控制发展区、整治关停区、禁止发展区 ,实行分类整治,引导磷等化工产业向高端化 、精细化 、绿色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

  与会代表建议,应出台加强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国家规划,加大技术研发力度,解决磷石膏资源化利用难题。

  整体性保护不足是长江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江经济带具有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特征,统筹规划的难度较大。

  对此,与会代表提出 ,可以建立一个高位推动、共商共建、联防联控的平台,并建立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协商 ,共同推动重大问题的解决;建立重点突出的长效考核督察机制,督促责任落实;从国家层面加强协调 、明确职责,同时推进体制、机制 、政策的协同联动,解决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工作程序要求不一致 、工作安排不一致的问题。

  跨界治理是长江水环境治理的难题之一 。如四川省攀枝花市饮用水水源地水库上游地区存在网箱养鱼的情况 ,且养殖规模不断增大 。

  针对此类问题,与会代表建议借鉴云南曲靖和广西百色实行的联合会议机制 ,由市政府层面牵头 ,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沟通协调。此外 ,还可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上下游的沟通和合作 。

发展与保护面临压力,建议加强顶层设计

  沿江省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上中游还有250 多个贫困县,占全国总数的四成之多。如何协同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走上一条绿色崛起之路,是很多地方面临的难题 。

  例如 ,昭通市处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 ,尚有多个深度贫困县 ,2018 年全市生产总值排在全省末位,脱贫攻坚压力大  ,过度耕作和垦殖增加了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难度。

在安徽合肥 ,建设用地与保护用地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矛盾;在湖北黄冈,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过程中,拆除保护区内已经投运的风电机面临阻力 。

如何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

  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胡保林指出,破解难题最重要的是结构优化改善,最根本的是抓住创新机遇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要优化能源结构、交通结构 、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形成绿色发展布局。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认为 ,当前长江经济带处于发展惯性锁定和新路子探索的交织期。解决重点地区绿色发展问题,需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加强顶层设计,用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式,加大精准脱贫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罗来军提出了构建长江经济带差异化发展模式和考核标准的思路。他建议 ,可将长江经济带划分成4 个区:生态建设区、生态与开发协调发展区 、一般开发区和高度开发区。4 个区定位、发展模式不一样 ,考核标准也不一样。如生态建设区的特点是生态丰富,不适合搞经济开发;高度开发区则可聚焦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条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长江经济带差异化发展,破解产业同构问题。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需要沿江各地共同努力 ,不断探索新路子。


友情链接





XML地图